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国民漫画再回归中国人的小日子红红火火
国民漫画再回归中国人的小日子红红火火这本只有四个版面的报纸在当时可谓开时代之先河,以讽刺、辛辣且幽默的漫画为主,洞察社会,针砭时弊,一出现就引起老百姓的热烈讨论。
要知道,当时人们还处于一种“噤声”状态,这份带有批评属性的报纸让人们沉闷多年的情感得到宣泄。
在人民日报这个老大哥的带头下,看漫画成为了赶时髦的事儿,人们以漫画为契机开始认真地观察起了自己的生活和这个社会。
它曾是人民日报的一部分,到今天,这份独立成报已经出版42年了,这些或讽刺辛辣、或温馨隽永的漫画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一幅幅短小精悍的画作道尽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1998年的洪灾、2003年非典、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020年全民抗疫……这些大事件都被记载进了《讽刺与幽默》报中。
但这些年随着艺术手段越来越丰富,纸媒的发行量在减少,这些记载着“柴米油盐”的漫画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实在可惜。
它们把《讽刺与幽默》报里的优秀漫画拿出来集结成册,做成了一本凝聚着中国人记忆的漫画书——《中国漫画:再次发现中国》。
选取了350余幅漫画作品,最早的一幅可以追溯到1948年,老、中、青三代人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涵盖了廖冰兄、华君武、丁聪、方成、英韬、徐鹏飞、庄锡龙等知名漫画作家作品,基本上就是半部中国漫画史;
通过漫画再现了中国数十年的生活方式变迁、行业变迁、曾经经历的大事件……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推动者。
“关于这个时代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浩如烟海,然则漫画的历史,却独此一份。它比文字更鲜活,比影像更有趣,带你去触摸那个时代,大到庙堂国政,小到市井民生,无不栩栩如生。”
这本书,甫一出版,老一辈漫画大家、《讽刺与幽默》报主编徐鹏飞,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张耀宁,文化大家马伯庸,知名漫画家猫小乐等大师都倾情为其写了寄语。
封面墨绿,“人民日报 漫画增刊”八个字以传统阴雕法印刷于封皮之上,没有其他装饰,化繁为简,质感高级。
虽然《讽刺与幽默》报的猫头鹰生于1979年,但放在现在来看依旧个性十足,出街背上它,做全街“最靓的仔”。
如今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网络上的段子支配,每天嘻嘻哈哈却不记得笑了什么,其实曾经我们的生活里也有高级幽默。
比如人家问你:你生活怎么样?你回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博业体育。人家就明白你是单身。再比如,你的自行车太旧了,你就调侃:除了铃不响,它哪都响。”
中国漫画,就是将自己对社会的洞察融入到漫画中,用夸张的手法,达到幽默的效果,表达社会意见,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恰好也是《讽刺与幽默》报发刊词中的办报宗旨之一: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错误思想作风给予善意的带刺的批评。
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重大事件的转折点,一切变迁都浓缩在这一幅幅漫画的方寸之间,每一幅都是风土人情、世相百态;每一页都是中国记忆、岁月经典。
早在1985年,就有漫画家看到了这一“陋习”,赤裸裸的金钱堆砌而成的婚床,一个大大的囍字贴在床头,红得令人心慌。
“小小年纪,负担不轻;作业太多,还加课本;疑是纤夫,实为学生;压弯了腰,戴近视镜;越背越重,想喊救命;冲出怪圈,前程似锦。”
过度开发 不仅无法保护自然,只会让自然变得满目疮痍,20年后的现在,人们对于开发自然有了更合理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可以齐头并进。
技术的发展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却也将无法快速适应变化的老一辈放任于“光怪陆离”的社会之外。只要走出家门,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些留白,可以是你追溯过去的日记本,每一幅漫画都有准确发表时间,你可以回忆那一年你在做什么,为自己做一份专属的旧报纸。
这些留白,也可以是你和大师同框创作的漫画本,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事、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可以画在书里,让这本书留下你的笔迹。
因为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所以以笔为枪,闯入社会的边缘角落,画尽一切的不公,并发现藏在社会中的美好,这是漫画里的中国,也是我们热爱的生活。
在创刊之前,“”刚被瓦解不久,人们开始以漫画为手段辛辣地嘲讽“”,以此表达拨云见日的喜悦心情。
基于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能看到这种反映现实的漫画,当时老一辈漫画家华君武、英韬、江帆等人想到出版一份漫画增刊以人民日报的名义发行。
1979年1月5日,人民日报把出版漫画增刊的计划正式上报中央宣传部。3天之后,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朱穆之批准了报告:“同意你们办这么一个副刊”。
当时,在全国各地邮局前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每逢出版日,一大清早邮局还未开门营业,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购买《讽刺与幽默》报。
如今,随着艺术形式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漫画萎缩得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讽刺与幽默》报也日益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曾经那份记录时事政局,社会与百姓生活的力量依旧熠熠生辉,借这本 书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中国人的风骨与社会责任感,漫画人的理想与智慧,这些都在《中国漫画:再次发现中国》中可以看到。